中华秋沙鸭的特点,嘴巴侧扁、羽冠较长且明显
中华秋沙鸭嘴形侧扁,前端尖,嘴脚为红色,长约49-63厘米,羽冠长且成双冠状。
雄中华秋沙鸭,头、上背、肩羽为黑色,腰、下背、尾上覆羽为白色,翼镜是白色的,头上有羽冠。
雄鸭体重为1025-1170克、体长为542-635毫米,雌鸭体重为800-1000克、体长为491-584毫米。
中华秋沙鸭生长于林区湍急河流,也可能在视野宽阔的湖泊。
一、中华秋沙鸭的特点
1、属性
中华秋沙鸭属于鸭科、秋沙鸭属的鸟类,是中国的特有物种。
2、体型特征
(1)中华秋沙鸭嘴形侧扁,前端尖出,嘴部和脚部均为红色,长又窄。全长约49-63厘米。其羽冠长又明显,成双冠状。
(2)雄鸭的头和上背及肩羽都是黑色,而腰部、下背、以及尾上覆羽则都是白色的。雄鸭的初级飞羽、三级飞羽和大覆羽所组成的翼镜都是白色的。黑色的头部上有一个厚实的羽冠。下体的颜色是白色,两边的
(3)雌鸭的头和颈棕都是偏褐色的,雌鸭的上背是黑色,腰部、下背和尾上覆羽逐渐地从褐色变成了灰色,身上还有白色的横斑。尾巴是黑褐色带有一些灰色。肩部和下体两侧具鳞状斑,下体是白色的。胁羽片为白色,羽缘和羽轴则有黑色形成的特征性鳞状纹。
(4)大小量度
①雄鸭的体重平均在1025-1170克,体长542-635毫米。
②雌鸭的体重平均800-1000克,体长约为491-584毫米。
3、栖息环境
中华秋沙鸭主要生长在林区内的比较湍急的河流,还可能会出如今视野比较宽阔的湖泊。
4、生活习性
(1)中华秋沙鸭在迁徙前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群体,然后集体迁徙。每天的4月中旬它门会迁徙至长白山,之后群体就会散开,再以家族或者配对的方法继续生活。
(2)中华秋沙鸭家族之间会保持相对的距离,没有参与繁殖的个体则会选择在水流平缓的地区生活,已经配对的会选择距离巢位较近的地区活动。
(3)中华秋沙鸭非常少鸣叫,比较安静,并且身体具有比较好的的流线型结构,飞行的速度远远超过其他鸭颗类动物。
(4)中华秋沙鸭食物以鱼类、石蚕科的蛾及甲虫为主。它们会潜水寻找食物,目光敏锐,警惕性高,能迅速反应,随即起飞或急剧游至隐蔽处。它们觅食的主要地区都在水比较深且流速不高的地方,通常都在白天活动。
(5)深秋时节,中华秋沙鸭会南迁到太湖流域的苇塘过冬,会成群结队地在湖面上捕鱼玩耍。
5、保护级别
(1)列入《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·鸟类》稀有种。
(2)列入《华盛顿公约》附录一Ⅰ级保育类。
(3)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) 2016年 ver 3.1——濒危(EN)。
(4)列入中国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(2021年2月5日)一级。
二、中华秋沙鸭的繁殖习性
1、一般春季交配,不筑巢,只在树丛中寻找树洞,雌鸭通常1天产1枚,每窝8-14枚,平均10枚左右。通常只在树丛中寻找现成的树洞,树洞距离地面一般都超过10米。
2、中华秋沙鸭的雏鸟在刚刚孵化出来的一两天之内,要从树洞里跳出来,然后快速进到水中,所以通常中华秋沙鸭选择距离水体较近的树营巢。对于中华秋沙鸭来说,水里要比陆地安全得多。
3、繁殖季节成对,偶尔见有一雄二雌结合,求偶期间亦常出现争雌现象。4月中旬到达繁殖地后,就开始寻找天然树洞做巢,雄鸟常有伪巢。
4、巢多筑在紧靠河边的老杨树的天然树洞中,洞口距地面13米左右。洞内直径27厘米,洞口为20厘米×9厘米。
5、巢内垫以木屑,上面覆盖着绒羽,并混有少量羽毛和青草叶。其在溪流中交配。交配前雄鸭围绕雌鸭游动嬉戏,当雌鸭靠近时雄鸭猛扑到雌鸭背上进行交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