雏菊发芽后的护理方法,环境湿度保持在70%以上
分植:幼苗长出2-3片叶后,将它们栽种至新土中,并浇水保湿。经过2-3天,若土壤干燥,可再次浇水。
蹲苗:在畦内施入腐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,种植2天后,采取松土保墒措施。幼苗的叶片数量达到3-4片时,带宿土移植1-2次。
浇水:确保种植环境的湿度超过70%,时常喷水增湿。
光照:让植株接受散射光,不可养在阴暗处或受到强光暴晒。

一、雏菊发芽后的护理方法
1、分植
雏菊发芽后长出两到三片叶子时,可以进行首次分植,裸根不可带宿土,新土要保持湿润,及时浇水不能使土壤干燥,如果温度比较高或者光照比较强烈,可以选择人工遮阴,分苗两到三天后,土壤干燥还可以再浇一次水。

2、蹲苗
分植两天后要进行松土保墒蹲苗,等到幼苗长出三到四片叶子之后,带宿土移植一到两次,可以促进侧根的发育,防止徒长。可以在畦内施用基肥,可以用腐熟的有机肥,这样能使第二年株型高度被控制,生长健壮,对环境的适应力也比较强。

3、浇水
雏菊发芽后对水分的需求量比较多,要让其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,适度最好保持在百分之七十以上,不仅要在小环境中喷水提高空气湿度,也要经常浇水,使其有足够的水分供应生长,可有助于从土壤中吸收养分,但不可使其积水烂根。

4、光照
雏菊发芽后比较脆弱,如果光照过于强烈可能会导致植株萎蔫失水,导致植物死亡,因此要对植株进行遮阴处理,只需要足够的漫射光即可,要防止太阳直射。如果放在过于阴暗的环境里,植株生长缓慢,还会有被病虫害侵染的危险。

二、如何繁殖雏菊
1、播种繁殖
(1)雏菊通常用种子进行繁殖,播种期一般在夏末的8~10月份进行,需要在温棚中种植;播种前在土壤中加入适量稀释后的熟腐液肥,确保植株后期生长发育。

(2)雏菊的种子体型小,通常混合细沙后采用撒播的方法,播种间隔0.5米左右,并用细土覆盖住播撒区域,保持大棚温度在22~26℃之间,12天后种子就会破土而出,之后需要进行浇水工作,采取细喷方式,翌年三月份就会开花。

2、扦插繁殖
(1)在雏菊处于生长期时,还可以进行扦插繁殖。
(2)选取一年以上的母株,用消毒后的工具剪下3到4节、长10厘米左右的健康无病害枝条,摘掉枝条上的全部叶片,插入土质肥沃的土壤中,保持土壤一直处于湿润状态,12天后就可以移植养护。

3、分株繁殖
(1)对于雏菊还可以选择一些优良健康的品种进行分株繁殖,繁殖时间通常在新嫩的枝条发芽时进行;把母株挖出剪掉老化的根系,并沿着根须将植株一分为二,分别栽种到土壤中。

(2)该方法的生长速度不如播种繁殖,并且植株受风影响易伏倒,定植性差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