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防治玉米粘虫,在幼虫期使用灭幼脲具有明显的效果
低龄幼虫期,喷施灭幼脲、2.5%敌杀死、2.5%功夫乳油等药物。
情况严重时,亩用40-80毫升2.5%高效氯氟氰菊酯兑水喷雾,或亩用12-18克5%高效氯氟氰菊酯兑水喷雾,或亩用30-40毫升48%毒死蜱(乐斯本)乳油兑水喷雾,对水量均为80-100斤。
一、如何防治玉米粘虫
1、药剂防治
(1)可用2.5%敌杀死、2.5%功夫乳油、4.5%高效氯氰菊酯20-30毫升、灭幼脲等药剂防治玉米粘虫,灭幼脲在低龄幼虫期使用效果最明显。
(2)若是玉米粘虫发生的情况较为严重,可用2.5%高效氯氟氰菊酯40-80ml/亩、5%高效氯氟氰菊酯12-18克/亩、20%辛硫灭多威乳油80-100克/亩、48%毒死蜱(乐斯本)乳油30-40ml/亩等药剂,兑水40-50kg后,均匀喷雾即可。
2、防治注意事项
(1)在危害严重的地块中,可用施用2次药剂来防治。
(2)对一些小麦秸秆多、麦茬高的田块施药时,要先翻动秸秆,然后喷药,这样除虫的效果更好。
(3)施药的时间通常在阴天、早晨、傍晚,严禁喷施高毒、剧毒的农药,高温天气也不可施药。
二、玉米粘虫的发生规律
1、发生规律
(1)玉米粘虫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。无滞育现象,只要条件适宜,可连续繁育。
(2)每年春季由南方省份迁入,为害拔节孕穗期的小麦。二代粘虫为害夏玉米,发生盛期在7月中下旬,三代粘虫发生盛期在8月中下旬。
(3)秋季随着气温下降,玉米粘虫随高空气流回迁南方。在自然情况下,代卵期6-15天,以后各3-6天,幼虫期14-28天,前蛹期1-3天,完成一代约40-50天。
(4)幼虫常常群集迁移为害,多在早、晚活动成虫,即早晨日出到10时以前和傍晚前后。
(5)成虫飞翔能力强,具有远距离迁飞为害特征,昼伏夜出,对糖醋液和黑光灯有较强趋性,多在小麦中下部枯黄叶尖、叶鞘内产卵,单雌产卵1000-2000粒。
2、危害症状
(1)玉米粘虫是一种具有暴发性、毁灭性的害虫,俗称行军虫、剃枝虫、夜盗虫、五花虫等。
(2)对农作物粮食产量有影响的是粘虫的幼虫,是一种暴食性害虫,能吃光作物叶片,咬断作物的穗,造成严重减产。
(3)幼虫共6龄,1~2龄多隐藏在作物新叶或叶鞘中取食为害,昼夜取食,但食量非常小,啃食叶肉,残留表皮,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。
(4)3龄以上幼虫为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,暴食时,可吃光叶片。
(5)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,只剩叶脉,造成严重减产,甚至绝收,同时抗药能力要比2~3龄增强约10倍。
(6)因此,在3龄前防治效果,由于此时粘虫的抗药性弱。在防治上可以利用这一特点,以提高防效。